【广州日报】国产手术机器人上阵,修补“食管裂孔疝”
65岁的许先生总是饭后呕吐、反酸、嗳气,这样难受的感觉已经反反复复困扰了他5年了。5年来,许先生辗转多个医院和科室就诊,消化内科、呼吸科甚至是心脏外科,都被他跑了个遍,但就是找不着病根。
近日,许先生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该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谭进富副教授团队接诊后,判断许先生是大型食管裂孔疝(III型食管裂孔疝),通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才真正解决了患者的问题。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医院获悉,这一手术是我省首例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的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谭进富指出,如今国产机器人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都已不逊于进口手术机器人,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现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精准的操作能够使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谭进富副教授在操作手术机器人
案例:食管裂孔扩大,一部分胃从孔隙里“跑到”胸腔
许先生反反复复呕吐、反酸,问题究竟出在哪?谭进富说,“祸根”其实在于他的食管裂孔出现了个大孔。
食管是消化管道的一部分,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连通到胃,我们吃下的食物就是从这个管道进入胃里。一般而言食管裂孔和食管的直径一样大,约为2厘米,而许先生的食管裂孔却扩展到约6厘米之大,形成了“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出现有多种可能原因,包括天生的间隙异常大、食管裂孔受伤或创伤、肥胖、慢性咳嗽、长期举重物、反复呕吐和排便时用力等。
“这是一种常见的疝疾病,腹腔脏器会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严重时患者的整个胃可移位到胸腔,小肠、大肠等也可能进入胸腔,从而出现肠梗阻、肠坏死等。同时患者可合并有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也可能出现嗳气、胸痛、早饱、吞咽困难等卡压症状。”谭进富说,许先生的一部分胃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跑到了胸腔,这也正是他多年以来症状反复的根源所在。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让他的胃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同时把食管裂孔疝修补好。
12月6日,经过术前的评估和准备,谭进富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国产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这也是我省第一例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近日患者顺利出院。

展望:国产手术机器人走上舞台
手术的发展过程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到经腹腔镜的微创手术,再到如今机器人辅助手术,更微创、更精准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也走上舞台,与此同时,国产手术机器人渐渐能与进口手术机器人媲美,不断探索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替代。
就在前段时间,谭进富团队还为一位43岁的直肠癌患者夏女士(化名)施行了中山一院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的直肠癌根治手术。就直肠癌患者而言,以往传统的开放手术难度大,医生在手术时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顺利切除肿瘤,也较难实现保肛,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用机器人辅助做手术,因为操作更精准,所以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最大的获益就是增加保肛的概率,提高生活质量。”谭进富说。
记者了解到,直肠癌根治手术并不是一台容易的手术,但在为夏女士进行手术的3个多小时内,却几乎没有出血。“这其实也得益于机器人的辅助。”谭进富说,手术机器人能够将视野放大几十倍,大小血管都能清晰可见,在出血之前就对关键的血管做预处理,让出血量降到最低。
谭进富介绍,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在让患者获益的同时也能让医生更轻松,从另一方面来说,医生需要培训和考证才有资格进行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也需要医生依靠实践经验判断来不断精进手术技能。谭进富还指出,目前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更新有不少临床医生参与其中,医生会将使用后的感受反馈给研发方,从而更好地优化升级手术机器人,未来也将进一步进行远程操作手术机器人的探索。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2/26/SF11285794b71d84e204214d6f898eda.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3-12-26